【非遺“新生”】竹絲變芙蓉!“90后”編出大運爆款好禮
2024-01-12 10:04:12 來自:四川新聞網(wǎng) 編輯:王云
“這可以算是我們最供不應求的竹編裝飾品了,簡約大方,小巧精致,兼顧實用和審美的功能。”來自崇州的“90后”四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隆梅一邊向記者介紹,手上的活兒也沒有停下。纖細的竹絲在她的指尖飛舞流轉,十指翻飛,短短幾分鐘,一個小巧精致的胸花就制作完成了。
她手上這只芙蓉花款式的胸花,不僅是楊隆梅非遺工作室熱銷產(chǎn)品,還是成都大運會期間的伴手禮之一。去年夏天,在成都大運會的歡迎晚宴上,楊隆梅用一根根薄如蟬翼的竹篾,通過編、絞、瑣、穿、扣等工藝技法,以獨特的竹編技藝向大運會獻禮,吸引著各國友人的注目。
竹條“飛舞”變芙蓉,非遺“新生”走向大眾,楊隆梅究竟掌握了什么樣的“密碼”?
楊隆梅非遺工作室竹編產(chǎn)品展示
竹編世家的手藝人
也是“守藝人”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鎮(zhèn)自古就是竹編之鄉(xiāng),千百年來,這里的人們依竹而居,削竹為器。2014年,“道明竹編”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時也是地理標志保護產(chǎn)品。
“我是一個從小出身竹編世家的孩子,家中三代人已經(jīng)從事竹編事業(yè)40多年了。對竹編從小耳濡目染,是有著深厚的感情。”竹鈴鐺、竹蜻蜓、竹扇、竹席……楊隆梅的童年像是“泡在”竹子里。
“在大學畢業(yè)的時候,家里遭受了變故,出于一種責任和義務我選擇了這條路。但是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與付出,加上自身的成長,如今是出自于真心的熱愛,想把它努力傳承下去。”
楊隆梅回憶,自己接手家里竹編工廠時,竹編正值產(chǎn)業(yè)的“瓶頸期”,從原竹到竹編,手藝人的需要耗費幾十道工序,但最后可能只值十多塊錢。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傳統(tǒng)的手工制品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流水線產(chǎn)品取代。
學習,是她重回竹編事業(yè)的第一步。楊隆梅向老手藝人拜師求教,還常常走訪竹編廠的手藝人,了解他們各自擅長的技藝。除此之外,楊隆梅還一肩挑起了工廠的管理工作。產(chǎn)品研發(fā)、統(tǒng)籌生產(chǎn)、銷售接洽、平臺運營,很多事情都她親力親為。
楊隆梅正在制作胸花
守正兼顧創(chuàng)新
工作室年產(chǎn)值達600萬元
“哇,這個包包又大氣又特別。”從線上平臺看到楊隆梅非遺工作室后,特意慕名而來的李女士沒有空手而歸,她看中的這款竹編手提包是近些年最流行的款式,“實物比鏡頭中還要漂亮!”
工作室展示架上,新穎的茶具、精美的包包、別致的香囊......都是楊隆梅靈感迸發(fā)的產(chǎn)物。談話的間隙,還有好幾位路過工作室參觀的游客對著陳列的竹編制品嘖嘖稱奇。
“我爺爺他們那個時代竹編最主要做的是一些生活用品,到了父母那一代可能就會有一些產(chǎn)業(yè)化和批量化的東西出現(xiàn),像以前的食品包材,后來的一些定制產(chǎn)品。”楊隆梅說,后來到了自己年輕這一代,以傳統(tǒng)竹編技法為基礎,融入時尚元素、現(xiàn)代美學,對竹編工藝改良提升,甚至重新研發(fā)。從原有的生活日用技藝延伸到了竹藝的裝修、裝飾建筑、公共藝術裝置、雕塑等等。
“現(xiàn)在有特別多的渠道可以了解到我們,比如說像我們在自己很多的社交媒體上都有發(fā)布竹編相關的展示或是教程。其次道明竹編本身有2000多年歷史,它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以及公信度的,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會自行搜索再聯(lián)系到我們。”楊隆梅表示。
近年來,楊隆梅不定期為當?shù)乩习傩仗峁┘夹g培訓和專業(yè)技能指導,道明當?shù)氐木用裣噍^之前年均增收了8000~12000元左右。2023年,楊隆梅結合市場、打破常規(guī),在帶領團隊打開局面的同時,產(chǎn)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年產(chǎn)值達600多萬元。
游客正在選購竹編產(chǎn)品
下“竹”手上功夫
舊竹煥然新生
竹編事業(yè)蒸蒸日上,但楊隆梅沒有止步于此。
她帶著道明竹編受邀到十余所高校進行專業(yè)講座,開展非遺進校園授課200多個課時,給孩子們傳播非遺技藝和文化,接待兩萬余人次的非遺體驗和研學,為竹編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可能。
“當我向外國人科普竹編技藝的時候,他們最常見的反應就是驚訝。因為竹編的原材料是大熊貓最愛的食物。”楊隆梅笑著說,“大運會時,我給捷克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谷薇妮現(xiàn)場編織了一枚竹編戒指,她了解后說中國這些傳統(tǒng)技藝都是從祖輩傳向父輩,然后再傳給下一代,親眼看到他們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技藝,讓她十分感動。中國對傳統(tǒng)技藝保護得很好,人們也懂得如何去欣賞傳統(tǒng)技藝。”
這些年,楊隆梅隨國家文化部先后前往了德國、英國、希臘、土耳其等20多個國家以及地區(qū)進行文化的傳播和宣傳。“現(xiàn)在我不僅僅是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同時還有文化使者的身份,讓我可以作為竹文化傳播的使者去傳播我們的中國文化。”楊隆梅說,這是讓她十分自豪的,回來之后,又可以將在國外的見聞和感觸融入竹編作品創(chuàng)作中。
“未來的話從小的方面來說,希望能更加拓寬銷售渠道和版圖,在電商領域有所突破。從大的方面來說希望能在竹編產(chǎn)品上有更多的創(chuàng)新,竹編事業(yè)上有新的突破。將這項技藝推廣到更遠的地方,讓更多人能夠認識非遺、愛上非遺。”楊隆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