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補省內空白 造福廣大患者
2015-08-14 13:17:22 來自:四川報道網 編輯:向經緯
填補省內空白 造福廣大患者
——簡陽市人民醫(yī)院在全省首家成功開展無射線介入治療先天性心臟病
四川報道訊(李太輝 馬芳 四川報道記者:李飛) 先天性心臟病是我國出生缺陷的首位疾病,并以每年15萬至20萬的速度遞增,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目前治療的手段主要是傳統(tǒng)開胸手術治療和X線引導下介入治療兩種。7月21日,簡陽市人民醫(yī)院心外科采用無射線介入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取得成功,成為全省唯一掌握并運用該技術的醫(yī)院,目前全國開展此項技術的醫(yī)院屈指可數(shù)。
全新技術 無射線介入治療先心病
7月29日,在簡陽市人民醫(yī)院心外科病房里,我們看到第二例成功手術的6歲男孩成浩 (化名)正和父母追逐玩耍。如果不是向醫(yī)生再三確認,沒人會相信這個又蹦又跳的孩子兩天前才動了一臺心臟手術。
簡陽市人民醫(yī)院心外科主任劉健
“我們采用的是國內領先的最新技術——全程超聲引導下經皮先天性心臟病缺損封堵術,術后恢復快,麻藥退去數(shù)小時后就能下床。” 成浩手術的主刀醫(yī)生——簡陽市人民醫(yī)院心外科主任劉健介紹說。這項技術是傳統(tǒng)介入治療與外科經胸微創(chuàng)封堵方法的“雜交”產物,避開了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的弊端。
“考慮到是新技術,最初還是有所顧慮,但手術后幾個小時孩子就能吃能喝了,身上既沒有傷口,又避免了x線的輻射。” 成浩的媽媽看到孩子術后恢復得如此之快,對當初的選擇表示慶幸。
患者福音 痛苦少效果好恢復快
對于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來說,傳統(tǒng)治療方法有兩種: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其中,手術治療需要正中開胸20至30厘米,同時心臟需要靠機器運作進行體外循環(huán),對身體其它器官可能產生一定影響。介入治療則是在大腿根部血管穿刺,在X線引導下將大小合適的封堵器送至病變部位以達到治療目的,雖然沒有手術切口,但手術過程中X線的輻射對患者有一定潛在風險。經胸微創(chuàng)封堵避免了胸部大切口和體外循環(huán),明顯減少了手術創(chuàng)傷,同時不經受X線的輻射,但在胸部有一2cm左右的手術切口。
此次為成浩治療的這項新技術是經胸微創(chuàng)封堵和介入治療兩種方式的“雜交”升級版,這種技術是全程超聲波引導,對人體幾無傷害,同時也是通過大腿根部血管進行介入治療,不需要在胸部做任何切口。這項手術的難度在于從血管進入,操作路徑長,可視性較差。要求手術醫(yī)生具有開胸手術的基礎、豐富的血管內操作經驗和經胸微創(chuàng)封堵經驗,同時要求超聲檢查者具有更高的技術水平。
患者術后數(shù)小時就能下床走動,使得原本術后需要住院2周的患者,現(xiàn)在僅需3天就可痊愈出院,不僅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同時也減輕了經濟負擔。
創(chuàng)新突破 填補省內該項空白
簡陽市人民醫(yī)院心外科是四川省醫(yī)學甲級重點???,也是資陽市唯一能獨立常規(guī)開展各種心臟和大血管外科手術的科室。從2009年開始,科室就開展了經胸小切口微創(chuàng)先天性心臟病缺損封堵術,迄今為止已經積累了近200例成功的手術經驗。
今年年初,一種全新的手術方式在國內少數(shù)大醫(yī)院悄然興起,這就是超聲引導下經皮先天性心臟病缺損封堵術。這種手術與介入治療一樣,完全在血管內操作,沒有手術切口,不同的是手術在普通手術間進行,無需專用的介入治療室和放射線裝置,手術操作過程全程在超聲引導下進行,患者和醫(yī)護人員不用接觸放射線照射。
心外科主任劉健得知這一信息后,敏銳地意識到這可能是微創(chuàng)心臟外科的又一次重大革命和突破,目前四川尚無人涉足。7月5日,他和超聲室、麻醉科、手術室等團隊人員前往北京阜外醫(yī)院學習這種先進技術。由于有長期開展常規(guī)心內直視修補手術和經胸微創(chuàng)封堵的經驗以及大血管介入治療的基礎,7月21日,學習回到醫(yī)院不久,他就與團隊成功開展了首例超聲引導下經皮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封堵術,并在隨后的連續(xù)2例患者手術中都取得了成功,填補了全省在該項手術技術上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