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源竹雕以其精巧細致的工藝成為川派竹雕代表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使用竹制品的國家之一,竹雕藝術也由來已久。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漸為人們所識,并受到喜愛。竹雕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大盛,涌現(xiàn)了“嘉定三朱”等諸多竹雕大家。竹雕技藝在我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是寶貴的藝術財富。如今,國內竹雕藝術的流派眾多,嘉定派、金陵派、浙派……層出不窮,而聚源竹雕一直以來以其精巧細致的工藝而作為川派竹雕的代表,本期讓我們走進聚源竹雕,通過竹雕大師高尚遠,認識這項巧奪天工的精工絕技。
打賭“打”出來的藝術大師
高尚遠是聚源竹雕的省級非遺傳承人,自學繪畫與雕刻30余年,整理并掌握自清代中期已失傳的三種工藝技巧,融淺、深浮雕、圓雕、留青雕于竹、木、牙、角、玉材上,制作的擺掛件、爐瓶、鳥籠等系列作品,因技巧獨特,被專家稱為“鬼斧神工”,被行家稱為“西南第一雕”。而正是這樣一位技藝超群的雕刻大師卻是因為兒時的一個賭約才意外結緣竹雕。
自古以來,川西平原地區(qū)的人們有提籠架鳥的習慣,擁有一個做工細膩、雕工精美的鳥籠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一次趕集過程中,年僅十四歲的高尚遠,第一次看到當?shù)厝税淹娴姆饺富\,從小喜歡繪畫的他,立刻被鳥籠上精美的雕花配件吸引。鳥籠的主人見高尚遠看得如癡如醉,就打趣地說:“小娃兒一個,看啥子看,你能雕得出來?”這句話深深刺痛了少年的自尊心。“雕就雕,這有什么難的!”不服氣的高尚遠回到家里,憑著記憶用鋸條改制成小刀,一口氣雕出了五個小擺件。
幾天后,當他拿著自己雕刻的擺件給鳥籠的主人看時,所有人都驚呆了。沒想到眼前這個其貌不揚的毛頭小子,居然能僅憑看了一眼,就模仿出原件的七八成樣式。當即就有人出二十元,買下了他的擺件。在那個五毛錢就可以吃一天的年代,二十元已然是一筆巨款。原本只想出口氣的高尚遠卻得到了平生用刻刀掙到的第一筆錢。也正是這次兒時的賭約,改變了高尚遠一生的命運。
初中畢業(yè)后,高尚遠正式開始接觸竹雕。憑著自己在繪畫和雕刻藝術上的天賦,初入竹雕行業(yè)的高尚遠很快在業(yè)內小有名氣。一厘米半長,一厘米寬,二十四個方孔,孔內有七朵梅花,這樣技藝精美的配件,高尚遠在自學的情況下,竟然能雕刻得與原件不分伯仲。就這樣,這個雕刻新秀在四川雕刻界名聲越來越大。
1986年,高尚遠開始制作鳥籠。與當時其他鳥籠制作匠人不同,高尚遠憑著自己對繪畫的理解,把《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代名著中的人物故事雕刻出來,制成配件,搬上了鳥籠子。沒想到,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非常受市場歡迎。在八十年代,高尚遠的全雕花鳥籠最高能賣到四萬元一個。上世紀九十年代,高尚遠的事業(yè)一路攀升。在全國第一屆工藝大賽上,他的“西廂記象牙雕鳥籠”因雕工精湛轟動了國內雕刻界,僅只有一厘米大小的人物,喜怒哀樂面部表情栩栩如生,“連雙眼皮都能看得見”評委連連感嘆。該件作品斬獲了當屆“工藝特別獎”。
高尚遠在國內工藝美術界取得一席之地后,他卻毅然回了家鄉(xiāng)都江堰聚源。創(chuàng)立了尚遠工藝—— 一家專門從事工藝品開發(fā)、設計、制作、銷售為一體的企業(yè)。
聚源竹雕作品
選材考究 巧奪天工的精工絕技
要制作一件完美的竹雕作品,主要有取材、選料、構圖、雕刻、打磨幾十個步驟。其中,選料就很有學問。川西竹子種類很多,但適合于雕刻的卻很少??晒┑窨痰闹褡佑虚?、毛竹等,其中斑竹最好。高尚遠說:“一般竹子都會長蟲眼,一根完整的竹子并不是每節(jié)都能當原料,可能只有兩節(jié)甚至一節(jié)有用。”此外,竹子是否寄生蛀蟲與季節(jié)的變化有很大關系,比如農歷七月竹子不容易遭蛀蟲,這時候是選材的最佳時期。
選好原料以后,還要經過煙熏火烤等多個加工步驟,把原料制作成老料。高尚遠解釋道,“選擇老料主要原因在于它不會被蟲蛀;其次竹子整體比較穩(wěn)定,不容易裂縫、變形。”正是這樣苛刻的選材條件,導致現(xiàn)在類似這樣的材料并不太好找。為此,在竹雕界有著“上一代人存料,下一代人使用”的說法。
“精美小巧”是聚源竹雕的最大特點,高尚遠介紹說,最細膩的雕刻部位大小能達到一厘米左右。和其他派系竹雕相比,聚源竹雕的層次、布局、比例有自身的特點,十分講究藝術性。“另外,聚源竹雕淺浮雕、深浮雕、留青雕等工藝相對比較繁瑣。” 高尚遠說,為了能達到藝術效果,聚源竹雕的深、淺浮雕非常注重層次的多樣化,無論是景深還是平面,均有自己鮮明的特點,而一件作品上深浮雕最深層次能達到十二層。
越精美的雕刻過程越繁瑣。“以前的竹雕注重的是形,現(xiàn)在竹雕的發(fā)展要求雕刻者更多地注重細節(jié)。” 高尚遠說,“當然,造成現(xiàn)在手工竹雕比以前更精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竹雕雕刻工具的改進有關。以前雕刻一件作品就使用一兩把刀,但現(xiàn)在可能需要‘千刀萬剮’,刀具齊全做出來的作品要精細一些。”一邊介紹,高尚遠一邊拿出自己的雕刻刀具。“刀口不一樣,雕刻的部位就不一樣。我們使用的刀具都根據(jù)需要自己手工磨制。”
下刀雕刻前,構圖格外重要。“有些時候構思的時間比雕刻的時間還多,如果創(chuàng)作同一題材的多件作品,每件作品還要使用不一樣的布局。” 高尚遠坦言,目前聚源竹雕非常缺少善于構圖的專業(yè)人才。
此外,隨意性也是聚源竹雕的一大特點。“原因在于它的制作并不是固定的。” 高尚遠說,同類的作品,同一名雕刻者在不同的狀態(tài)下雕刻出來的結果會有很大差異。作品受雕刻者當時的狀態(tài)影響很大。比如雕朵梅花,心情好的時候可能雕出更多的是綻放的梅花,心情一般的時候可能就是含苞待放的梅花。
帶動就業(yè) 竹雕產業(yè)化是出路
目前四川從事竹雕的手藝人有500人左右,竹雕藝術的傳承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但和其他手工藝類非遺項目一樣,聚源竹雕面臨的困難也是:原始手工制作,制作周期較長,成本較高,經濟附加值低。不僅如此,缺乏專業(yè)的構圖人才是困擾聚源竹雕的最大難題。“整個聚源鎮(zhèn),只有我和我兒子能夠給大家設計圖樣。”高尚遠說,由于竹子的材質特殊,要求竹雕設計師既要有美術功底又要懂得竹雕的技藝。
而對于聚源竹雕未來的發(fā)展,高尚遠還是很樂觀。“藝術價值高、做工精細,這些都是手工竹雕自身的優(yōu)勢。”高尚遠告訴我們,目前,聚源竹雕的主要客戶都來自海外,隨著現(xiàn)代藝術品市場的發(fā)展,聚源竹雕不能和以往一樣只針對高端收藏者,還必須開拓更廣泛的市場,提高其競爭力。
高尚遠認為,發(fā)展竹雕產業(yè),是對傳統(tǒng)手工藝市場和手工藝技術的一次全面革新。千百年來,我國民族民間工藝都是一種小規(guī)模、小作坊、小環(huán)境的發(fā)展過程,市場窄小,形不成合力優(yōu)勢,不能體現(xiàn)出真正的藝術價值。另外,工匠們思想保守,受眾多傳統(tǒng)習俗制約,如傳男不傳女、傳子不傳婿等限制了工藝人才的成長,使我國很多極富藝術價值、經濟價值的工藝因后繼無人而失傳。“所以,產業(yè)化是今后聚源竹雕發(fā)展的方向,在保留手工竹雕技藝的同時,簡化制作流程,縮短制作周期,滿足各種人群的需求。”高尚遠為聚源竹雕的明天勾畫著藍圖。為此,在聚源竹雕的技藝上,他在繼承川西傳統(tǒng)竹雕獨特工藝的基礎上,到全國各地觀摩學習,學習各地雕刻技法,吸收各派雕刻技巧,最終形成現(xiàn)在在全國獨樹一幟的“聚源竹雕”。